海峽兩岸自然分娩西部巡回論壇成都站順利舉辦
引言
誰說學術會都是遙不可及?9月3日,一場與每一位孕媽媽息息相關的學術會,落地成都安琪兒婦產醫院(蜀漢院區)。“我適不適合順產?”“想順產要做哪些準備?”媽媽們關于順產的那些疑惑,在學術會上都能得到切實的解答——這場海峽兩岸自然分娩西部巡回論壇成都站,匯聚了兩岸婦產醫療領域的多位教授、專家,基于權威實力和豐富經驗,探討順產理念和技術,為助力順產腳踏實地找方法!
兩岸婦產“大咖”齊聚共同探討助產新技術
臺灣助產學會理事長高美玲教授發表《第二產程的助產護理》專題報告
安琪兒(蜀漢院區)婦產科肖兵主任發表《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方式探討》專題報告
臺灣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助產研究所碩士許美月發表《母嬰照護的發展趨勢》專題報告
安琪兒(蜀漢院區)產房護士長周霞主管發表《助產士在產程中的作用》專題報告順產≠順其自然更高照護標準養成順產條件
高美玲教授通過現場模擬分娩情景,就在場助產士們的提問做出了形象生動的演示與指導 什么樣的媽媽能夠順產寶寶?大部分媽媽都能回答出——不能過胖、身體素質好、對順產有信心。然而,卻有很多媽媽不知道,這些條件并不只靠“天生”,而可以通過專業指導,在孕期充分養成。 據參與本次學術會的臺灣助產學會理事長高美玲教授介紹:“在歐美那些順產率更高的國家,醫護人員會從孕早期的時候介入,為孕媽媽制定飲食、運動計劃,在整個孕期指導媽媽合理控制體重、鍛煉等,可提升順產率30%,不僅分娩疼痛明顯減輕、平均總產程減少2小時以上,妊娠合并癥和巨大兒發生率也會降低50%以上。”
順產≠順利生產
更高醫療+設施標準保障安全
很多媽媽不敢選擇順產的原因,除了怕痛,更怕順產的過程中突發危險。尤其是中國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后,很多頭胎剖宮產的媽媽,都知道二胎順產對自己和寶寶更好,然而想到剖后順可能出現子宮破裂、大出血等危險,還是選擇了放棄。對此,參與了本次學術會的臺灣助產學會理事長高美玲教授明確表示:“順產,并不等于順利的生產。每一例順產中,母嬰情況都是在不斷變化的,這就對我們的設施、醫療等層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” 在美國,有很多婦產醫院配備的是LDR(Labor-Delivery-Recovery)產房,不僅環境家一般溫馨,還能讓待產、分娩、產后休養在同一個房間完成,媽媽不用來回轉移。同時,美國醫療“金標準”JCI對LDR產房和手術室之間的距離也有明確要求,一旦需要緊急剖宮產,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完成轉移。 其中疼痛管理,也是JCI標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,美國醫院的麻醉醫師會根據規范流程,幫助順產媽媽減輕疼痛。針對順產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危險,尤其是對VBAC(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 section,剖后順),包括麻醉師、助產士、產科醫生、新生兒科醫生等在內的醫護團隊,會在分娩前制定完善的風險預案,全面保障安全。
順產不靠天成靠養成
學術會發布三大養成標準
2016年海峽兩岸自然分娩西部巡回論壇上,通過引入歐美孕期管理體系,學習國際新興助產技術等,來自臺灣、內地的多位教授、專家們,針對“如何幫助更多媽媽順產”這一問題進行了交流。經過深度探討,臺灣助產學會常務理事許美月、成都市產科急救專家李寧、四川省醫學會婦產科專委會委員肖兵等權威專家,共同發布了順產養成三大標準:醫療層面,完善疼痛管理流程,制定應急預案制度,跨科室協作保障安全。設施層面,配備LDR產休一體化產房,提供家庭化待產分娩環境,具備緊急手術條件。照護層面,在孕期,為孕媽媽制定營養、運動等管理計劃;分娩時,助產士1對1導樂助產,主診醫生、產科醫生、新生兒科醫生、助產士、麻醉師5人團隊全程陪產;在產后,提供母乳哺育指導,新生兒安撫護理,建立情感練習等。
臺灣助產學會理事長高美玲教授,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研究所碩士許美月主任參觀安琪兒(蜀漢院區)LDR(Labor-Delivery-Recovery)產房 醫療、設施、照護層面的三大標準,共同指向了一個全新的理念——順產不靠“天成”,而靠“養成”。想要達成順產夢想,需要醫生與孕媽媽共同努力,由醫生提供醫療、生活等各個層面的指導,幫媽媽在孕期就充分養成適宜順產的身心條件;并通過完善的醫療設施、科學的風險預案等,養成為順產媽媽安全護航的能力。
海峽兩岸自然分娩西部巡回論壇成都站順利舉辦
引言
誰說學術會都是遙不可及?9月3日,一場與每一位孕媽媽息息相關的學術會,落地成都安琪兒婦產醫院(蜀漢院區)。“我適不適合順產?”“想順產要做哪些準備?”媽媽們關于順產的那些疑惑,在學術會上都能得到切實的解答——這場海峽兩岸自然分娩西部巡回論壇成都站,匯聚了兩岸婦產醫療領域的多位教授、專家,基于權威實力和豐富經驗,探討順產理念和技術,為助力順產腳踏實地找方法!
兩岸婦產“大咖”齊聚共同探討助產新技術
臺灣助產學會理事長高美玲教授發表《第二產程的助產護理》專題報告
安琪兒(蜀漢院區)婦產科肖兵主任發表《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方式探討》專題報告
臺灣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助產研究所碩士許美月發表《母嬰照護的發展趨勢》專題報告
安琪兒(蜀漢院區)產房護士長周霞主管發表《助產士在產程中的作用》專題報告順產≠順其自然更高照護標準養成順產條件
高美玲教授通過現場模擬分娩情景,就在場助產士們的提問做出了形象生動的演示與指導 什么樣的媽媽能夠順產寶寶?大部分媽媽都能回答出——不能過胖、身體素質好、對順產有信心。然而,卻有很多媽媽不知道,這些條件并不只靠“天生”,而可以通過專業指導,在孕期充分養成。 據參與本次學術會的臺灣助產學會理事長高美玲教授介紹:“在歐美那些順產率更高的國家,醫護人員會從孕早期的時候介入,為孕媽媽制定飲食、運動計劃,在整個孕期指導媽媽合理控制體重、鍛煉等,可提升順產率30%,不僅分娩疼痛明顯減輕、平均總產程減少2小時以上,妊娠合并癥和巨大兒發生率也會降低50%以上。”
順產≠順利生產
更高醫療+設施標準保障安全
很多媽媽不敢選擇順產的原因,除了怕痛,更怕順產的過程中突發危險。尤其是中國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后,很多頭胎剖宮產的媽媽,都知道二胎順產對自己和寶寶更好,然而想到剖后順可能出現子宮破裂、大出血等危險,還是選擇了放棄。對此,參與了本次學術會的臺灣助產學會理事長高美玲教授明確表示:“順產,并不等于順利的生產。每一例順產中,母嬰情況都是在不斷變化的,這就對我們的設施、醫療等層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” 在美國,有很多婦產醫院配備的是LDR(Labor-Delivery-Recovery)產房,不僅環境家一般溫馨,還能讓待產、分娩、產后休養在同一個房間完成,媽媽不用來回轉移。同時,美國醫療“金標準”JCI對LDR產房和手術室之間的距離也有明確要求,一旦需要緊急剖宮產,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完成轉移。 其中疼痛管理,也是JCI標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,美國醫院的麻醉醫師會根據規范流程,幫助順產媽媽減輕疼痛。針對順產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危險,尤其是對VBAC(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 section,剖后順),包括麻醉師、助產士、產科醫生、新生兒科醫生等在內的醫護團隊,會在分娩前制定完善的風險預案,全面保障安全。
順產不靠天成靠養成
學術會發布三大養成標準
2016年海峽兩岸自然分娩西部巡回論壇上,通過引入歐美孕期管理體系,學習國際新興助產技術等,來自臺灣、內地的多位教授、專家們,針對“如何幫助更多媽媽順產”這一問題進行了交流。經過深度探討,臺灣助產學會常務理事許美月、成都市產科急救專家李寧、四川省醫學會婦產科專委會委員肖兵等權威專家,共同發布了順產養成三大標準:醫療層面,完善疼痛管理流程,制定應急預案制度,跨科室協作保障安全。設施層面,配備LDR產休一體化產房,提供家庭化待產分娩環境,具備緊急手術條件。照護層面,在孕期,為孕媽媽制定營養、運動等管理計劃;分娩時,助產士1對1導樂助產,主診醫生、產科醫生、新生兒科醫生、助產士、麻醉師5人團隊全程陪產;在產后,提供母乳哺育指導,新生兒安撫護理,建立情感練習等。
臺灣助產學會理事長高美玲教授,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研究所碩士許美月主任參觀安琪兒(蜀漢院區)LDR(Labor-Delivery-Recovery)產房 醫療、設施、照護層面的三大標準,共同指向了一個全新的理念——順產不靠“天成”,而靠“養成”。想要達成順產夢想,需要醫生與孕媽媽共同努力,由醫生提供醫療、生活等各個層面的指導,幫媽媽在孕期就充分養成適宜順產的身心條件;并通過完善的醫療設施、科學的風險預案等,養成為順產媽媽安全護航的能力。
@2018版權:版權歸屬安琪兒醫療控股集團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安琪兒婦產醫院